• 400-881-3721
【20221117期】新型血栓分子标志物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中的应用评价
2022-11-21
★ 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与后续恢复均较重要。常规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常在患者的血管已发生病理变化时检测出来,虽准确率高,仍延误了疾病的治疗,近些年来,新型血栓分子标志物已逐渐发展为诊断此类疾病的主要方法。

★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的发生正趋于年轻化且数量增加,若不及时预防与控制将给患病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此类疾病的发病虽然极其复杂,但通过对其标志物的变化判断疾病的进展状况,常规的诊断标志物为纤维蛋白原(FDP)及D-二聚体检测,但诊断并不全面,近些年来,新型的血栓分子标志物TATPIC、t-PAIC、TM逐渐被采用,准确率较高


研究显示:
表1:观察组治疗前与健康组的标志物情况(Mean±SD)
组别 例数 TAT(ng/ml) PIC(μg/ml) t-PAIC(ng/ml) TM(Tu/ml)
健康组 80 3.23±0.22 0.75±0.05 12.78±4.35 9.48±4.14
观察组 150 7.12±0.24 1.44±0.23 29.33±4.49 28.25±5.42
表2:观察组治疗前后的标志物情况(Mean±SD)
组别 例数 TAT(ng/ml) PIC(μg/ml) t-PAIC(ng/ml) TM(Tu/ml)
治疗后 150 3.54±0.24 0.74±0.06 12.87±4.66 9.99±4.32
治疗前 150 7.43±0.36 1.67±0.35 29.59±4.36 28.32±4.38
研究结果表明:
健康组的新型血栓分子标志物明显低于观察组治疗前新型血栓分子标志物,观察组治疗后的新型血栓分子标志物明显低于观察组治疗前的新型血栓分子标志物,同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

对于其原因进行分析:
TAT作为启动凝血系统的标志物,它含量的增加表明机体内的凝血系统得以激活以及激活的程度,可以作为诊断血栓发生的信号;
PIC作为启动纤溶系统的标志物,它含量的增加则表明机体内血栓正在形成的过程中;
t-PAIC同样作为纤溶系统的标志物,较为关键,它含量的增加提示血栓不断在进行;
TM含量的增加表明机体的血管内皮系统受到了损伤。

因此,这四种标志物在正常健康者的血浆中的含量明显低于患者血浆,可以作为早期检测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标志物且准确率高,同时标志物的含量在患者手术后将明显降低,表明其可以用来检测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综合上述:
采用TAT、PIC、t-PAIC、TM等四种新型血栓分子标志物可以准确检测并诊断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可以用来判断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有利于医学的发展进步。

文献来源: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9年9月第8卷第3期